English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又推精品力作美丽人性的诗篇隽永感人的画卷——曹文轩长篇少年小说《草房子》研讨会发言摘要

1998-04-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在北京联合举办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曹文轩长篇新作《草房子》作品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儿童文学的一个新的、重大的收获,与当前成人文学的诸多长篇相比,它在文学品位、艺术质量上也是一部毫不逊色的上乘之作。

曹文轩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草房子》是他继《山羊不吃天堂草》之后,沉淀多年、酝酿数载,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长篇力作。作品选取了6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历史空间,饱含真情地写出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现将研讨会部分评论家发言摘登如下。

束沛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曹文轩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创作主张和自觉的美学追求的作家。他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曾深深地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儿童文苑。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草房子》,是曹文轩又一部令人荡气回肠、富有艺术魅力的力作。在我看来,它给少年儿童小说带来了新鲜的气息、独特的韵味,是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重大的收获,与当前成人文学的诸多长篇小说相比,它在文学品位、艺术质量上也是一部毫不逊色的上乘之作。

曹文轩深谙文学艺术的特征是借着生动的艺术形象以情感人。正如他自己说的,小说包括儿童小说万不能离开情这个轴心。《草房子》这部20万字的小说,没有刻意去编织一个起伏跌宕、曲折动人的故事,而是以优美细腻的抒情笔触叙述了农村少年桑桑已逝去的六年小学岁月,生动地描述了他在那段时间里所接触的平平常常而又色彩斑斓的,曾对他的成长产生过潜移默化影响的那些人和事。

这是一部艺术上相当精致的小说,作者善于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整个作品读来像叙事诗,像抒情散文,格调优美高雅,给小读者和大读者一种恬淡、宁静而又内蕴丰厚的美感享受。

陈建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创研部主任):看完《草房子》之后,当天晚上我就激动地给曹文轩打了电话,向他表示祝贺,我觉得这是一本我们期待已久的好书,这本书除了在文学上的贡献之外,还有许多价值。它让我思考,我们的文学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到底有没有必要局限于太具体、太形而下?曹文轩通过孩子的视觉,给我们传递了美好的情感,这是对我们民族情感的培植。这就是我们的文学对民族、国家作出的相当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尊重艺术规律、作家的体验。这本书,从曹文轩的个人体验、个人经历、个人感受中来,它超迈于一般的、形而下的、图解历史、图解政治、图解时代的作品。现在不是领导尊重不尊重艺术规律的问题,而是看我们的作家尊重不尊重艺术规律,曹文轩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作家,他知道如何尊重艺术规律,写出既符合时代精神的,又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现在有许多作家追风逐浪,放弃自己,什么时髦学什么,曹文轩尊重中国广大读者、中国小读者的阅读习惯、鉴赏习惯,在传统的写法上富于变化。所以,他的作品很好读。他的作品,既有导向上的价值,也有艺术上的价值,也有感情上的价值。它在当代文学创作上,应有一席之地。

高洪波(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创联部主任):我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阅读有很多是“职业”性的,但是,这部作品,让我在阅读中情不自禁地忘记了自己的职业,因为作品带给我很强的审美震撼。这是一个美丽的、忧郁的精品。曹文轩有理论,有实践,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相当好的作品。文轩过去的作品,过多地给人以沉重,这部作品富有幽默感,而幽默感在儿童文学中是极其重要的,文轩的作品,过去着重表现城乡反差、抵御城市的心态,这部作品转向了童年感觉,转向了对童年生活的挖掘和反思。这是一种新的视角,这部作品描写众多的少年形象,包括成人形象,给我们的印象很深。我用一句话概括这部作品:水乡风情画,拳拳少儿心。我由衷地为文轩这部作品的问世感到高兴,也感谢江苏少儿出版社集中精力抓精品所作出的贡献。

崔道怡(《人民文学》副主编):曹文轩的《草房子》我一天时间一气读完、读完了还要返回去,重新品味那些令我心动的细节、令我神往的章节。好久好久没有读到这样的好作品了。真个是喜在心头,爱不释手。

这部书,本来是给十几岁的孩子看的,写的又是60年代初的事情,它怎么既能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又能令我这60多岁的老头子叹服呢?究其来由,盖源于情。曹文轩怀着赤子之心,以赤子之心为犁杖,在精神家园里耕耘。如他在代跋《追随永恒》里所说的:“就作家而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份独特的绝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生活。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总会感动人的。”“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诚哉斯言,善哉斯言!曹文轩也正是用这样的美学观,来关照他的那一份生活的。所以,他透过桑桑的心,看到了秃鹤的头顶、纸月的眼睛、白雀的信,看到了艾地上的秦大奶奶、红门里的杜小康、放羊的细马、熬药的温幼菊……

“感动今世,未必就是给予简单的同情”,“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曹文轩特别提到的美的力量,是十分必要、十分重要的,文学创造的神圣使命,归根结底就是通过美的形式给人增添美的力量,耳提面命苍白无力,惟有让美春风化雨。《草房子》便是这么做的。这部书,自始至终辉映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字里行间氤氲着古典的美、和谐的美。

去年春天,《书摘》文友约我“荐书”。我向读者推荐的是《红楼梦》、《园丁集》和《爱的教育》,那是跟我年龄阶段与心路历程有着密切关系的三部书。《爱的教育》原名为《心》,是“意大利一个小学生的记事”,相信它进入过世界诸多国家少年儿童、包括与我同龄的中国那一代孩子的心扉,我从未忘记当年读它时,曾怎样的眼热鼻酸。现在我读《草房子》,又不禁想起它,可见在我心上它们有着内在联系。我觉得,可以说,《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相信如今被曹文轩感动过的孩子,多年之后也会像我怀念《爱的教育》那样,怀念这“金色的草房子”的。

曾镇南(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副总编):《草房子》属于那种有强大的、不可抵抗的艺术吸引力的杰出的作品。

《草房子》的艺术魅力从哪里来?

第一,《草房子》的魅力,首先来自它所逼真地绘状出来的油麻地人民生活的美。作者写的,虽然只是油麻地小学师生的生活,但正如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透过对油麻地小学及水乡生活的描写,作者实际上诚实地,但也是有勇气地写出了那时中国人民生活的精髓和神韵。作者把这一切写得那么真实而有力,明朗而幽深,那么富有艺术性。

第二,《草房子》的魅力,来自于它对具有典型力量的人物的集中的、富有艺术节度感的因而也是精湛的描写。

第三,《草房子》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于作者那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白描手法。鲁迅讲过,白描手法的精髓是去粉饰,勿做作,忌卖弄,有真意。这部小说,没有任何艺术的“花头”,有的只是从我们民族优秀的小说艺术传统中学来的东西,如相对集中笔墨写好写透一个人物之后再移笔他骛;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形体表情揭示人物幽伏的心理活动;善于和巧于从生活中设喻取譬;水墨画中以白为墨,讲究图外远致的手法;语言的规范、雅洁、劲爽、醒目等等,这些造成了小说的民族气派,民族神韵。

何志云(《中国摄影报》主编):很久没有读到这么感人肺腑的作品了。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更与所谓的惊心动魄殊远。一个叫做油麻地的地方,一所普通的毫不显眼的乡村小学,背景是分明已经遥远的60年代——听来仿佛恍若隔世,渴望在这里与奇迹不期而遇的读者或许就要失望了,但是,随着那个名叫桑桑的孩子的视角,随着一幕幕人生话剧次第在你眼前展开,使你的心为之震颤。

陆鹤因为头秃而被称作“秃鹤”,尽管所谓的“歧视”出自于不晓世事的童心,但陆鹤所要拼力争取的,却是被孩子同样看重的自尊;纸月以难言的身世而转移到油麻地小学,在她的心里,起码的平等和善意的关怀便胜却人间一切;秦大奶奶以卑微的愿望与油麻地小学乃至当地政府作着旷日持久的抗争,力量的悬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始终不曾被战胜的秦大奶奶,最终心甘情愿地作为一分子融入了油麻地小学,并最终在一片艾地中永生,那缘由只在于人心的贴近和沟通;贯穿全书的主人公桑桑,在懵懵懂懂的岁月目睹或者亲历了油麻地小学发生的种种事情,那里蕴含着的人生感触自然全在不言之中,然而给他带来最后升华的,却是“死过一回”的经历,油麻地因此在桑桑心里成为永远。

对人心和人情美的珍视和发掘,不仅是人生所以美丽的要旨,更是文学得以存在并得以传播的理由。在这个意义上,由于人心和人性与生俱来的共鸣,所谓少儿文学和成人文学的界限便不复重要。极端说吧,或许正是少儿文学相对来说的纯真和干净——那恰是孩子们的特征——被岁月和命运的磨砺粗糙了心灵的成人们,多少可以得到一些真善美的滋润,并借以抵御浸于身边的污染吧!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草房子》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小说,它绝不仅仅是所谓“儿童小说”,它会让所有人的心弦被轻柔地拨动。曹文轩透过桑桑人生最初阶段的几个片断将我们带回了童年,一段未经浸染,没有电子游戏机、《狮子王》、麦当劳汉堡的童年,这童年是如此纯净又如此富于诗情。透过桑桑的视角,作者娓娓道来了几个小故事,这几个小故事都有沈从文式的乡村的风范和特殊的视点,曹文轩无疑在其中熔铸了个人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使得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经历都意外地打动我们,曹文轩捕捉到了某种恒久的东西,某种虽在时空之内却又超越时空的东西。

儿童的世界在曹文轩这里虽有悲伤和痛苦,但爱与尊严更是其间的最强者,曹文轩有一份古典式的温清,一切困扰和矛盾都化解在温和的人生的光芒之中。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一个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世界中重温一个业已无法继续存在的温馨美好的田园世界,曹文轩把童年的回忆化为一种真正的诗意的同时,也就使人们所期盼的那种诗意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吴思敬(首都师大中文系教授):我原先是为开研讨会阅读的,但读下去之后,我深深地被打动了。我觉得这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部精品。文轩鲜明的艺术观念——追求永恒,鲜明地反映在这部作品中。《草房子》是文轩构筑自己文学殿堂的一块坚实的基石。在追随永恒之中,就必须有超越意识,要挖掘人性上的东西。这是这部作品成功、打动我们的根本原因。文轩有追随永恒的思想,在小说的艺术世界中,追求诗意的氛围,浪漫的情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部小说在叙述上是有贡献的,它以人物塑造为核心,寻找到了一种很好的中篇组合的叙述形式。

樊发稼(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

《草房子》是十分成功的一部长篇少年小说。它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批评话题,并给了我们以多方面的生动的深刻的启示,诸如作家的素养,作品的文化内蕴和文化含量,生活和创作的关系,儿童文学的久长和心灵效应,长篇儿童小说的最佳艺术结构,叙述语言和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立体化的刻画,儿童文学中的成人世界,乃至儿童小说、儿童文学究竟写什么,怎么写等等。

我在读毕这部作品之后,兴奋激动之余,几乎不假思索地在书的前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此作一言以蔽之: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草房子》是作家一种庄严的、神圣的、文学的、艺术的,也是至善至美的追求的结晶,作家赋予了它以永恒的震慑读者心灵的魅力,说它具有永恒性,是因为作家通过作品向读者叙说的,向人们倾诉的,是不论什么时候都会让人感动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够呼唤起、激发起人性中的“真”、“善”、“美”,促使其产生崇真、崇善、崇美的情怀和从真、从善、从美的愿望。

《草房子》在人物形象塑造及性格特征的刻画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主人公桑桑以及其他小孩子和大人的人物形象,犹如“过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地显现并活跃在我们脑海的屏幕上,并激起我们从内心深处与这些人物同声歌哭的愿望。

总的来讲,《草房子》确是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力作、儿童文学精品。我为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中国儿童文学文苑乃至整个文苑出现这样一部力作精品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李书磊(中央党校教授):无论是作为和曹文轩有着相近童年经历的个人,还是一个从事文学评论的专业工作者,我都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他能把小说写得这么从容,这么丰富,足见他在文学、理论上的功力。他把童年在成长过程中真实的挫折、痛苦甚至苦难都写出来了。我认为,它的成功,还在于远远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规范。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必须超出某种文学类型的规范,有时候,我们认为一部作品是好的儿童文学,但放在整个文学中来看,可能不是很好。这是因为我们用“儿童文学”的规范来迁就它。我认为,《草房子》是一部在当代小说阅读中非常有分量的作品。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曹文轩是一位年轻的教授和学者,长于理性思维,虽然我知道他也写儿童小说,但我仍然担心他的小说里,理性思维的习惯会不会侵蚀艺术的肌体,观念的偏执会不会扼制感性和感觉的充分释放,我还担心他因教师的职业使然,在刻划人物时提示性、说明性的东西会不会太多。然而,当我读了长篇《草房子》,却不能不为他观察的细微,感觉的丰富,曲尽人物心灵复杂性的手段以及创造意境的诗心深深折服。

读了《草房子》的人无不为之深深感动。令人感动的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作者笔下的孩子和成人身上优美的人性和质朴的情操,他把这些蕴藏很深的东西发掘出来,使人觉得既陌生、新鲜,又能与每个人的经验世界相沟通,于是引起强烈共鸣。这部作品,不是借助于某个尖锐的问题,或者某个突发的事件来感染人,它追求恒常性和不变性,也就是说,发生在这里的人事,受外来的急遽变动的影响力比较小,它更接近千百年来相对稳定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它所表现的孤独、自尊、坚韧、友爱、倔强、爱情、乡愁等等,是不同时间段的人都会体验到的,是在一个长时间段里的人们能够共同遭遇和体验的相通的感情。这并不是说它把人的感情和人性抽象化了,事实上它带有丰富的生活血肉,只是强化了最基本、最稳定的方面,保持了相对的审美距离罢了。这也是一种写法,而且是比较困难的写法。曹文轩是用回忆的调子写往事的,但我们看后觉得,往事并不遥远,它和我们的生存贴得很近。

肖复兴(《人民文学》副主编):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人心动的儿童小说了。放下书,心里充满着感动。

就目前儿童小说而言,我看到的有三种:一是和描写对象共生的现在进行时态的小说,一是注重形式创新的小说,一是回溯过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传统写法的小说。三种小说都有可能写出好的来,但弄不好,第一种容易显得太实,第二种太飘,第三种太旧。曹文轩的这部《草房子》为什么和这三种小说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他靠的什么方法?或者说,他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让我业已麻木粗糙的心稍稍湿润?

这部小说里有着意描写一唱三叹的故事,却不尽是故事;有音乐乐章复调式的形式,但不仅是形式;有沉稳扎实感人至深的细节,又不光是细节,在我看来,曹文轩靠的是对孩子、对生活、对自己、对文学的真诚,靠的是弥漫着全书字里行间的童心和爱,方才营造出弥漫全书这样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文学氛围,才使得这部小说不仅是走进喧嚣的市场,而是走进人心;不仅走进生活,更是走进文学。是的,拥有童心和爱,一切便都是诗。好的小说,尤其是儿童文学,应该也是诗,或含有诗的种子。从本质上讲,曹文轩的这部小说骨子里是古典主义的,他追求的是永恒的文学情感和恒定的美学价值,他才和一些迎合孩子的流行的儿童文学,和一些急功近利的粗糙的儿童文学,和一些二八月乱穿衣般的新潮的儿童文学,同时也和一些抱残守缺的陈旧的儿童文学,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长篇小说是最见作者功力的,是人物的刻划与作者的感情体验。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在情调渲染中变得愈加鲜明,作者的感情体验更要借助情调的渲染。

《草房子》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即使写到“死”,也是那种淡淡的哀愁,而表现这种哀愁主要靠情调的渲染,《草房子》所渲染的情调,正是作者艺术风格的显示,是作家作品成熟的标志,是作者素养的总体体现。

曹文轩认为创作儿童小说,不应当“就是编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吸引小读者的可能是故事性,但不一定非要靠故事性”。他不是一味地叙述情节,他通过情调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体验。他是带着爱和美学观念来表现情调的。《草房子》中关于笛声、无词的歌声、艾草、药香,无不散发着对于“甜美的忧郁”的“玩味”。我们读了,可以得到“一种高贵的美学享受”。

情调最终要靠语言的表达。曹文轩《草房子》对于色彩、声音、形象的描绘,语言是优美的,精致的,是富于诗的精微和凝炼的。

《草房子》所表现的情调,归根结底表现了作者的精神境界,对于生活的一往情深,对于文学的宗教般的虔诚。

探讨《草房子》所表现的情调,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高文学创作的品位,在于提高文学欣赏的品位。情调小说将文学提高到诗的境界。当儿童越来越远离纯文学,变得浮躁没有耐心阅读,而快餐文化使得他们文学营养不良,《草房子》所表现的情调,表现了作者对于文学生命力的一种美学追求。

王一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我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我祝贺曹文轩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精彩的创作收获,祝贺江苏少儿社接连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我希望文学界评论界能注意到这部小说中的“桑桑”。“桑桑”的形象,是新时期文学以来出现的典型人物。

王路遥(中国和平出版社编审):读这部小说,我要为它写评论文章。我多次为这部作品怦然心动。我在《儿童文学》工作的时候,就看到了曹文轩的功底,断定他十年之后会有大的成就。后来我参加“宋庆龄文学奖”评奖,连续几届没有能评出金奖,是孙幼军的童话和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让我们评出了金奖。现在,曹文轩送来了《草房子》。我觉得这部作品虽然淡化了背景,没有贴时代的标签,但能使我们感到很浓厚的时代特色,这部作品没有说教,没有“榜样”,却使我灵魂净化。这部作品把儿童世界,成人的世界,真实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必将感动今天和明天的孩子,它将会成为传世之作。

孙幼军(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委员):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非常高兴,觉得儿童文学的宝库里又增添了一部精品。

《草房子》塑造了一批成功的艺术形象:桑桑、杜小康、细马、秃鹤、纸月、秦大奶奶、桑乔、蒋一轮、杜雍和,还有白雀。这些人物都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有些次要角色,着墨不多,也能跃然纸上,很显作者艺术功力。

《草房子》很吸引人,让我不忍释卷。我一改这些年浏览的老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它吸引人的主要还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敲击心灵的人格力量。我想冷静,却觉得很难。读到桑桑快要病死的时候我真伤心,竭力安静下来,开始骂曹文轩。太冷酷了!后来好了,一场虚惊。我很佩服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驰骋纵横,应付裕如。雅也雅得,俗也俗得,浑成一体,十分自然。一些描写极为生动、形象,例如讲到秦大奶奶随意在小学院子里放家禽,“两只鹅在办公室门口吃青草,吃到高兴处,不时地引吭高歌,仿佛一艘巨轮在大江上拉响的汽笛”,令人忍俊不禁。有些景物描写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草房子》使我感到几分自豪:我们还为“小孩子”写出了“大作品”!

张之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与曹文轩相识不久,他给我讲过童年时的一件旧事,已经十年了在我脑子里仍然十分清晰。

大约就是小说中桑桑这个年龄吧。他到很远的地方看电影,回家已经是半夜时分,家里人都睡了,他也困得不成,可是又感到很饿,想起家里还有剩饭,于是想下锅炒炒充饥,动作了几下,又感到麻烦,恰好瞌睡袭来,于是在吃和睡两者当中选择了睡。黑暗中响起了父亲的声音“不要怕麻烦,要热爱生活”,父亲披着衣服坐在床上鼓励儿子,这种对桑桑来讲略微玄妙的话被曹文轩就着炒饭吃了。日后,当反刍的时候,这话成为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持久的营养。

我见过曹文轩的父亲,一个很高但还不算太瘦的老人,他的眼里还有着似乎永远也不会熄灭的追求,第一次见到他,我们脑子里就想起他的儿子给我讲过他为了给学校搞绿化,带着高年级的学生去偷割树枝,然后被人家追赶的惊险镜头。我虽然没有见过他毕生为之操劳的草房子,然而享誉百里的那所绿树掩映下的,一杆国旗桡桡挺立的农村小学在我的眼前已成为真实。

如果说,养育作者的那片土地是作者的“母亲”的话,那么平静而又富有波澜、清贫而又永远的追求的生活就是作者的“父亲”。

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如果今天的少年想读一本能使他们感动的书,应该读一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曹文轩最可贵之处,是他从一开始就把感动少年儿童读者作为自己写作的目标。兼为理论家,他又潜心研究感染的秘密,所以看他的小说不会吃亏。谁会愿意买一本使你无动于衷的书呢?大师托尔斯泰说:“感染越深,艺术则越优秀”。《草房子》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人性的变化是很小的,曹文轩写60年代的少年,感动的是今天的小读者,也许今天的小读者更想了解父辈的少年时代如何度过,就像我儿子喜欢偷看我像他那么大时写的日记一样。今天的少年不会以为自己优越,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崇拜过去的少年,因为他们经历的人生挫折和锻炼要比自己多,于是他们的故事就带有了传奇色彩。

《草房子》又是一本结构上很有意思的作品,像一幢长长的草房子隔出相通的许多房间,主人公桑桑可以随心所欲地串到哪一间去和不同的小朋友会面,于是故事便一个接一个地往下讲。

张美妮(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的新作《草房子》是一口气读完的。掩卷之后,男孩桑桑和他的伙伴们在生存、成长历程中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仍久久萦绕脑际,更深的感受则是作品所容纳的深沉的人格力量和理性思考,以及那典雅的艺术格调。

这部长篇少年小说在创作手法上有着新的探索。它以跳跃的结构、多角色的叙述,带来追寻悬念的魅力,也为我们绘出一轴儿童形象群体的长卷。在小说里,桑桑并非唯一的主人公,每一章都有一个主要角色,它们又都与桑桑这个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相关联。通过对每个人物的精心刻画和彼此间碰撞与和合的描写,既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生存环境,也衬托出桑桑完整而丰满的形象。

集作家、学者于一身的曹文轩创作伊始即追随永恒,他认为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强调儿童文学是创造美的文学,让人们在作品的陶冶下养成思想深刻、富于美感的人格,这些一以贯之的创作主张,也体现在《草房子》中。小说不仅感动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张明照(《文艺报》周末版主任):《草房子》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新的审美启迪与感觉的新鲜:

《草房子》的主人公桑桑,在他离开草房子的1962年8月之前,作家对其心灵状貌的刻写,虽然点到了但并没有在三年自然灾害饥荒苍凉的背景下展开;而是从时代生活岩石般的沉重中化出了鸟儿一样的轻盈,这是作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灵动表现,这是心智的巧妙,也是对生活作出另一种解读的理想闪光。这是其一。

《草房子》清新流畅,机智明达的叙述话语,是对作家的一种新的感觉的诗性传达。在作品中,我们不断地与这样的新感觉相遇,这是作品的内在需求和作家心灵的写真。这是其二。

其三,《草房子》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亮丽,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等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价值指向,是对儿童心理的有机把握和儿童情趣的形象实现。在人物与人物的结构中,桑桑是主线,是主题话语,是主旋律,其余人物是在分别桑桑的相契与交替中属现性格风采。这是作家美学意愿的艺术实现。

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在作家眼中都是如诗如梦的历史。读者是在文本所表达出来的历史真实中被感动的,历史可以是切近的也可以是辽远的。而文轩在《追随永恒》中谈到的“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是构成历史真实的、永在的因子。

周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多出精品力作,繁荣文艺事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中央提出的光荣任务。1996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提出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口号,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几年,江苏的文艺界,新闻出版界为多出优秀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江苏少儿出版社是其中突出的单位。衷心感谢各方面对江苏文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王传明(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对曹教授《草房子》这部长篇小说,我们江苏出版系统的各个部门十分重视,从编辑、装帧设计、文稿校对、印刷装订、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是把这部少儿长篇小说作为精品书、重点书来对待的。目前,这部小说很受小读者欢迎,我们南京新街口有家全省最大的新华书店门市部,每周都在报纸上公布该店门市部畅销书的排行榜,《草房子》几次榜上有名,出版1万册已销售一空。我们江苏少儿出版社和整个江苏出版界十分愿意同首都创作界、评论界的朋友们,在今后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合作,请朋友们多赐好稿给江苏,我们一定负责编好、印好、发行好,让作者和读者都满意,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多作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